《热带农业科技》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及展望

 
来源:热带农业科技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缅甸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2020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缅甸,提出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中缅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机遇[1]。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非常重视与缅甸的交流合作,尤其自2009年缅甸在广西南宁设立总领事馆以来,广西与缅甸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成效显著[2]。农业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广西与缅甸共同实施了系列农业开发、农业科技研发项目,为推动缅甸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农业科技合作已成为双方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优化完善双方农业科技合作总体框架和布局,对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进行展望,对促进双方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文献资料仅局限于零散的资讯报道,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从促进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全方位合作的视角出发,在总结双方农业科技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双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合作的需求,全面展望未来合作前景,并提出合作整体框架和对策建议。 1 缅甸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1.1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良好,为发展农业尤其是热带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缅甸作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经济主导产业和出口创汇重要产业。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测算,2018年缅甸农业增加值占GDP的24.56%,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49.69%。 缅甸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豆类)、油料作物(芝麻、花生)、水果、蔬菜、天然橡胶、糖料作物(甘蔗和其他)、棉花、茶叶、槟榔、香料(芥末)、烟草、咖啡豆等。在畜禽方面,缅甸养殖较多的有鸡、奶牛、猪、黄牛、水牛等。其中,2018年存栏鸡3.09亿只、鸭1 893万只、黄牛1 741.83万头、猪1 293.44万头、山羊459.18万头、水牛379万头、绵羊133.43万头,鸡和绵羊的存栏量与2010年相比几近翻倍。在水产方面,缅甸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有专属海洋经济区48.6万km2,适宜捕捞海域22.5万km2,平均年捕捞量105万t,820万hm2的内陆水域内也有大量淡水鱼虾。水产是缅甸传统优势产业,现已成为仅次于农业、工业的第三大主要经济产业和重要创汇产业[3]。 1.2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缅甸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缅甸农业科学院,隶属于缅甸农业家畜灌溉部,主要从事水稻、玉米、马铃薯、豆类、甘蔗、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栽培、推广和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拥有代表该国最高水平的农业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以及一批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缅甸国家农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在农业教育方面,耶津农业大学是缅甸联邦共和国中唯一一所专业从事农业教育的农业大学,该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向公众提供教育和培训,开展研究,并提供推广服务;为缅甸农业部门和机构培养高素质且具有教育、管理、规划、分析的高技能人才,还可为农场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专业培训。 受制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缅甸农业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表现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如表1所示,与全球平均相比,缅甸在豆类生产上具有明显的单产优势,在块根和块茎类、牛肉、羊肉生产上生产效率相当,在其他品类上则明显效率低下,尤其在水果和牛奶生产上单产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50%;与中国相比,则仅在牛肉生产上具有效率优势。 表1 2018年缅甸主要农产品单产与中国、全球、东南亚国家的比值 单位:%说明,数据来源于FAOSTAT(FAO,2020)。? 2 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广西与缅甸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广西一直重视与缅甸开展农业合作交流,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呈现出模式不断丰富、成效逐渐显现等特点。 2.1 合作模式不断丰富 2.1.1 政府主导模式 一是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等展会和研讨会。通过邀请缅甸代表来广西参加展会和研讨会能够促进广西与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在展会上,通过展示双方的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品种、成果,同时可收获大家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在研讨会上,各方代表可以交流相关研究领域的经验,并从中寻求新的技术合作切入点。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2017年至今,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已举办至第三届,在连续三届研讨会的推动下,加快了中国和缅甸等东盟国家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相继落地并得到推广应用。为了共同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新,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广西农业科学院就提出成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于第二届研讨会上签署成立,目前已经吸纳了中国40家,东盟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18家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入,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各方力量,其中来自缅甸的农业科研和教学机构就有缅甸农业科学院、曼德勒科技大学和皎施理工大学。 由广西农业农村厅主办的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4年。2020年的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来自中国和缅甸、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的79家企业一千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博览会上亮相。在博览会的带动下,广西蔬菜产业保持持续向好发展,2019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148.5万hm2,同比增长3.2%;产量约3 636.4万t,同比增长5.9%;产值达980亿元,同比增长8.06%,为推动产业扶贫、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举办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中国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用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缅甸等东盟国家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为了促进双边的农业科技合作与共享发展,2015年以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根据缅甸的发展需求,先后在缅甸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二十余期,培训当地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民达2 000多人次,得到缅甸各级农业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是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以下简称TYSP)。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国家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海外人才的意见、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及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外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吸引东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广西参与科研工作,合作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共同解决区域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相互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夯实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为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深化民心相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合作基础等奠定坚实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主管的“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TYSP)自启动实施以来,已成功为广西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东盟和港澳台地区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开辟了广西与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取得了一批较好的成果。两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接收来自缅甸教育部、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院、曼德勒科技大学等单位的9名青年科学家,为共同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推进了中缅两国科技创新合作。 2.1.2 企业主导模式 广西与缅甸的农业科技合作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政府机构相比,企业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合作方式也更多样化。首先在投资方面,广西与缅甸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时需要新的农业产出,双方要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种、示范和推广进行投资。但在这个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的项目资金是有限的,而企业可以增加投资额,从而可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种、示范与推广。其次是在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时,政府间的合作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以经营为目的,相对于政府而言更容易了解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情况,企业间的合作更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目前广西在缅甸做得较好的农业企业有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下,该公司先后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院、缅甸新伊亚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国(广西)—缅甸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国-缅甸水稻品质改良中心”和“中缅企业海外农业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广西农业“走出去”,帮助缅甸农产品“引进来”。 2.1.3 科研机构主导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是农业技术研发的主体,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从事农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并能够及时更新农业技术。由农业科研机构主导的农业技术合作可以将广西比较前沿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缅甸及其他国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缅甸与广西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涉及多个方面:(1)农作物品种推广方面,如从2016年起,广西农业科学院就联合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建立“中国(广西)—缅甸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和“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将筛选出适宜在缅甸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和玉米品种进行推广种植。(2)农药应用方面,主要是将一些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农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如广西化工研究院联合缅甸瑞特诺粮油进出口贸易公司在缅甸马圭省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水溶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的研究示范与市场推广工作,使基地内农作物增产12.2%、示范基地用户增收约11.9%,辐射推广面积约475 hm2,推动广西农药产品在缅甸大规模应用。(3)植物疫病防控和生物肥料方面,包括香蕉枯萎病原菌检测和高效生物肥料等方面的合作,如2019年,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引进的3位缅甸杰出青年科学家。(4)农业标准化方面,如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与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院开展水稻、玉米、西瓜、大豆相关缅甸标准草案以及利用标准开展缅甸标准化示范种植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合作,都是由科研机构和高校主导的合作。 2.2 合作成效逐渐显现 一是双方的了解互信不断加深。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广西和缅甸对双方的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双方的合作前景、合作领域、合作项目的实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合作平台与机制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的交流合作,双方逐渐探索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平台与机制。自2017年起,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内容每年举办,为国内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长效平台;与会各方以研讨会为平台,相继协商成立了“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新的合作交流平台[5]。如广西农业科学院于2018年5月分别与缅甸农业科学院、缅甸曼德勒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双方承诺在科技人员培养、种质资源交换、国际科研项目、作物品种鉴定和示范、技术培训、联合科研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是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广西农业科学院2017年在缅甸实施的“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缅甸内比都建成占地面积10 hm2的“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该基地也是广西在缅甸建立的首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双方农业科技交流和人员来往提供了平台;截至2019年底,累计引进中国农作物品种139个进行筛选试验,通过试验,经综合评价筛选出8个水稻品种、5个玉米品种,并将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在周边农田进行展示推广;同时将筛选出的优良品种推荐参加缅甸国家区域试验,为中国农作物品种在缅甸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及今后在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基础和法律保护。 2.3 存在的问题 缅甸虽然与我国接壤,但没有和广西交界,故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要经云南转口才能到达广西或出到缅甸,路途较远,成本较高,损耗较大。 目前广西的适用品种和技术在缅甸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较高的,包括水稻、玉米、蔬菜等品种,但要在当地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示范还要经过当地的管理部门审定和批准后才行。而且缺乏较大型的农业企业进驻缅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 双边合作的层次还不够高,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人员互访交流、共同实施项目等方面,没有形成以企业为合作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缅甸的自然条件优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大多能自给自足,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出口以普通大米或碎米为主,缺乏高端品种,但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也难以提供相应的科研保障经费,这跟整个国家的体制和经济实力有关。 3 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前景 3.1 合作潜力 3.1.1 广西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 从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来看,广西拥有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等农业科研院所[6],各地市皆设有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农业科技涉及的产业领域来看,已形成包括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包括大宗蔬菜、特色蔬菜)、水果(包括热带水果、温带水果)、畜牧(包括以鸡鸭为主的家禽、以猪牛羊为主的家畜、特种养殖等)、水产(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等完整的产业科研体系。从农业科技创新链来看,已形成覆盖种质(品种)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扩繁—高效栽培、养殖—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完整的创新链条。 3.1.2 广西农业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在品种选育方面,在通过审定品种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对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突破性品种也不断涌现,如‘丰田优553’、‘特优582’等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入围华南稻区米质最优的超级稻品种,有效推动华南稻区杂交水稻优质化的进程;“桂单0810”打破了广西玉米市场长期以来被国外玉米品种垄断的局面,成为广西种植面积最大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自主育成的‘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等家蚕品种饲养量占全区蚕种饲养总量的98%以上,桑蚕育种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十二五”以来,共有7个畜禽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广西孵化的地方品种肉禽苗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成果获奖方面,2012~2018年广西农业科技领域共获广西科技进步奖277项,其中特别贡献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66项,每年获奖项数约占总获奖项数的21%~31%。截至2018年底,广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以上,其中水稻78.50%以上,甘蔗60%以上。 3.1.3 桂缅农业科技合作前景广阔 尽管缅甸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缅甸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资源,且较好地保持了品种的原貌;缅甸的农业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目标明确,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7]。随着缅甸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其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将与日俱增[8]。因此,一方面,广西可以通过引进缅甸独特的地方品种资源,如耐淹水稻资源,耐热蔬菜等,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将其优良基因导入广西品种,实现品种资源共享,扩充广西品种资源库,为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供育种素材[7]。另一方面,广西与缅甸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条件相似,广西的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更适合在缅甸的推广应用,着眼于开发缅甸丰富而肥沃的土地资源,提升缅甸农业发展水平,应切实加大广西农业科技进缅甸力度。缅甸农业产业与广西农业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依靠农业科技大幅提高缅甸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对缅甸来说迫在眉睫,而且为广西丰富农产品供给来源、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2 合作方向 笔者认为,广西与缅甸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产业应该包括:水稻、豆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花生、水果、蔬菜、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鸡、猪、牛、羊等畜禽,渔业(淡水养殖、海洋渔业)。合作研发的重点领域应包括:遗传育种、生态高效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生态高效养殖、农作物采收技术、初加工及贮藏保鲜技术、乳品等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研发等。 主要任务:一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可通过在缅甸各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示范推广缅甸亟需的高生产力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二是基础研发平台建设。包括种质资源库(圃),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促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作物(畜牧、水产)良种改良中心,开展遗传育种研究,以提升地方特色优势品种的生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种;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开展农作物病虫害联合防控、生物技术、生理生化等应用基础研究。三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农业人才教育,高层次人才访学、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等。 4 促进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的措施建议 4.1 加强顶层指导 围绕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即将广西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积极争取国家将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纳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给与项目稳定支持。加强与云南、四川、海南等省的沟通合作,联合相关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开展对缅农业科技合作[9]。建议由相关省份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对缅农业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对缅农业科技合作相关重大事项提供决策支持,包括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合作战略研究、研究制定总体合作布局和重大项目指南、指导相关主体实施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评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实施效果等。 4.2 强化政策支持 尽快研究制定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整体框架,并促成政府间、科研机构间、农业企业间签署合作文件,明确双方农业科技合作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合作机制、保障措施等。建议将对缅农业科技合作纳入自治区财政项目资助体系稳定支持。针对双方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中涉及的人员互访、实验仪器设备、物资材料运输等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提供绿色通道[10]。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支持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海外农业科研团队,针对与不同国家开展合作的需要,组建相对稳定的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团队,对研究团队在项目申报、小语种等亟需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4.3 鼓励支持相关主体积极参与 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区内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申报对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与缅甸的合作交流,将农业科技合作打造成广西与缅甸合作的样板和标杆。同时,要积极引导、支持涉农科技企业到缅甸投资兴业,通过经营农资、农机设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园等,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现代农业科技要素的示范、推广,并通过“干中学”培养当地农业科技人才,更高效地促进双方农业科技合作交流[11]。 4.4 加强研究和服务 加强对缅合作智库建设,支持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建设缅甸农业研究智库,稳定支持智库对缅甸农业发展、农业对外政策、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编制桂缅农业合作指南并适时更新,为相关人员开展对缅农业合作提供指导和保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桂缅合作大数据平台,及时发布缅甸资讯、合作信息、项目进展、研究动态等,为相关主体提供实时、快捷的信息资讯。加强与缅甸农业部门的合作,开展农业发展状况调查,建立缅甸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为分析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1]范梓萌.莫道君行早 是处有亲朋——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N/OL].新华社,2020-01-19[2020-01-19]http://www.gov. cn/guowuyuan/2020-01/19/content_5470555.htm. [2]杨秋.桂缅合作多点开花.[N/OL].广西日报,2020-01-10[2020-01-10]http://www.gxzf.gov.cn/gxydm/20200110-789566.shtml. [3]投资促进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缅甸)[EB/OL].(2019-03-16)[2020-04-30]https://www.ccpitcq.org/html/content/19/03/3102.shtml. [4]温国泉,韦幂,兰宗宝,等.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国际合作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50(6):1392-1398. [5]彭媛媛,关妮纳.加强合作 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立[N/OL].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2018-09-17[2018-09-17]http://www.nanning.china.com.cn/2018-09/17/content_40505591.htm. [6]李小红,孔令孜,宁夏,等.新常态下广西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7):11-16. [7]韦锦益,黄敏瑞,赖志强,等.缅甸农业畜牧业现状与发展简报[J].广西畜牧兽医,2012,28(2):86-89. [8]周行,李小红,刘忠,等.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走出去”现状与建议[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2 098-2 102. [9]郭超然,云倩,黄智.中国与东盟农业科技合作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25(10):73-77. [10]关昕,胡志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科研单位“走出去”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5):120-126. [11]张鑫.中国—东盟跨境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与发展路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34(1):5-13. 本刊常用量单位的符号与名称对照表? 缅甸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2020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缅甸,提出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中缅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机遇[1]。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非常重视与缅甸的交流合作,尤其自2009年缅甸在广西南宁设立总领事馆以来,广西与缅甸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成效显著[2]。农业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广西与缅甸共同实施了系列农业开发、农业科技研发项目,为推动缅甸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农业科技合作已成为双方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优化完善双方农业科技合作总体框架和布局,对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进行展望,对促进双方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文献资料仅局限于零散的资讯报道,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从促进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全方位合作的视角出发,在总结双方农业科技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双方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合作的需求,全面展望未来合作前景,并提出合作整体框架和对策建议。1 缅甸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现状1.1 缅甸农业概况缅甸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良好,为发展农业尤其是热带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缅甸作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经济主导产业和出口创汇重要产业。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测算,2018年缅甸农业增加值占GDP的24.56%,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49.69%。缅甸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豆类)、油料作物(芝麻、花生)、水果、蔬菜、天然橡胶、糖料作物(甘蔗和其他)、棉花、茶叶、槟榔、香料(芥末)、烟草、咖啡豆等。在畜禽方面,缅甸养殖较多的有鸡、奶牛、猪、黄牛、水牛等。其中,2018年存栏鸡3.09亿只、鸭1 893万只、黄牛1 741.83万头、猪1 293.44万头、山羊459.18万头、水牛379万头、绵羊133.43万头,鸡和绵羊的存栏量与2010年相比几近翻倍。在水产方面,缅甸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有专属海洋经济区48.6万km2,适宜捕捞海域22.5万km2,平均年捕捞量105万t,820万hm2的内陆水域内也有大量淡水鱼虾。水产是缅甸传统优势产业,现已成为仅次于农业、工业的第三大主要经济产业和重要创汇产业[3]。1.2 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缅甸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缅甸农业科学院,隶属于缅甸农业家畜灌溉部,主要从事水稻、玉米、马铃薯、豆类、甘蔗、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栽培、推广和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拥有代表该国最高水平的农业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以及一批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缅甸国家农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在农业教育方面,耶津农业大学是缅甸联邦共和国中唯一一所专业从事农业教育的农业大学,该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向公众提供教育和培训,开展研究,并提供推广服务;为缅甸农业部门和机构培养高素质且具有教育、管理、规划、分析的高技能人才,还可为农场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专业培训。受制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缅甸农业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表现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如表1所示,与全球平均相比,缅甸在豆类生产上具有明显的单产优势,在块根和块茎类、牛肉、羊肉生产上生产效率相当,在其他品类上则明显效率低下,尤其在水果和牛奶生产上单产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50%;与中国相比,则仅在牛肉生产上具有效率优势。表1 2018年缅甸主要农产品单产与中国、全球、东南亚国家的比值 单位:%说明,数据来源于FAOSTAT(FAO,2020)。?2 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广西与缅甸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广西一直重视与缅甸开展农业合作交流,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呈现出模式不断丰富、成效逐渐显现等特点。2.1 合作模式不断丰富2.1.1 政府主导模式一是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等展会和研讨会。通过邀请缅甸代表来广西参加展会和研讨会能够促进广西与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在展会上,通过展示双方的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品种、成果,同时可收获大家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在研讨会上,各方代表可以交流相关研究领域的经验,并从中寻求新的技术合作切入点。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2017年至今,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已举办至第三届,在连续三届研讨会的推动下,加快了中国和缅甸等东盟国家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相继落地并得到推广应用。为了共同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新,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广西农业科学院就提出成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于第二届研讨会上签署成立,目前已经吸纳了中国40家,东盟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18家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入,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各方力量,其中来自缅甸的农业科研和教学机构就有缅甸农业科学院、曼德勒科技大学和皎施理工大学。由广西农业农村厅主办的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4年。2020年的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来自中国和缅甸、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的79家企业一千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博览会上亮相。在博览会的带动下,广西蔬菜产业保持持续向好发展,2019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148.5万hm2,同比增长3.2%;产量约3 636.4万t,同比增长5.9%;产值达980亿元,同比增长8.06%,为推动产业扶贫、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举办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中国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用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缅甸等东盟国家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为了促进双边的农业科技合作与共享发展,2015年以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根据缅甸的发展需求,先后在缅甸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二十余期,培训当地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民达2 000多人次,得到缅甸各级农业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三是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以下简称TYSP)。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国家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海外人才的意见、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及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外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吸引东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广西参与科研工作,合作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共同解决区域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相互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夯实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为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深化民心相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合作基础等奠定坚实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主管的“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TYSP)自启动实施以来,已成功为广西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东盟和港澳台地区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开辟了广西与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取得了一批较好的成果。两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接收来自缅甸教育部、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院、曼德勒科技大学等单位的9名青年科学家,为共同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推进了中缅两国科技创新合作。2.1.2 企业主导模式广西与缅甸的农业科技合作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政府机构相比,企业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合作方式也更多样化。首先在投资方面,广西与缅甸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时需要新的农业产出,双方要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种、示范和推广进行投资。但在这个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的项目资金是有限的,而企业可以增加投资额,从而可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种、示范与推广。其次是在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时,政府间的合作虽然具有众多优势,但是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以经营为目的,相对于政府而言更容易了解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情况,企业间的合作更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目前广西在缅甸做得较好的农业企业有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下,该公司先后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院、缅甸新伊亚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国(广西)—缅甸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国-缅甸水稻品质改良中心”和“中缅企业海外农业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推动广西农业“走出去”,帮助缅甸农产品“引进来”。2.1.3 科研机构主导模式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是农业技术研发的主体,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从事农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并能够及时更新农业技术。由农业科研机构主导的农业技术合作可以将广西比较前沿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缅甸及其他国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缅甸与广西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涉及多个方面:(1)农作物品种推广方面,如从2016年起,广西农业科学院就联合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建立“中国(广西)—缅甸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和“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将筛选出适宜在缅甸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和玉米品种进行推广种植。(2)农药应用方面,主要是将一些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农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如广西化工研究院联合缅甸瑞特诺粮油进出口贸易公司在缅甸马圭省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水溶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的研究示范与市场推广工作,使基地内农作物增产12.2%、示范基地用户增收约11.9%,辐射推广面积约475 hm2,推动广西农药产品在缅甸大规模应用。(3)植物疫病防控和生物肥料方面,包括香蕉枯萎病原菌检测和高效生物肥料等方面的合作,如2019年,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引进的3位缅甸杰出青年科学家。(4)农业标准化方面,如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与缅甸农业部农业科学院开展水稻、玉米、西瓜、大豆相关缅甸标准草案以及利用标准开展缅甸标准化示范种植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合作,都是由科研机构和高校主导的合作。2.2 合作成效逐渐显现一是双方的了解互信不断加深。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广西和缅甸对双方的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双方的合作前景、合作领域、合作项目的实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合作平台与机制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的交流合作,双方逐渐探索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平台与机制。自2017年起,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内容每年举办,为国内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长效平台;与会各方以研讨会为平台,相继协商成立了“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新的合作交流平台[5]。如广西农业科学院于2018年5月分别与缅甸农业科学院、缅甸曼德勒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双方承诺在科技人员培养、种质资源交换、国际科研项目、作物品种鉴定和示范、技术培训、联合科研等领域开展合作。三是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广西农业科学院2017年在缅甸实施的“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缅甸内比都建成占地面积10 hm2的“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该基地也是广西在缅甸建立的首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双方农业科技交流和人员来往提供了平台;截至2019年底,累计引进中国农作物品种139个进行筛选试验,通过试验,经综合评价筛选出8个水稻品种、5个玉米品种,并将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在周边农田进行展示推广;同时将筛选出的优良品种推荐参加缅甸国家区域试验,为中国农作物品种在缅甸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及今后在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基础和法律保护。2.3 存在的问题缅甸虽然与我国接壤,但没有和广西交界,故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要经云南转口才能到达广西或出到缅甸,路途较远,成本较高,损耗较大。目前广西的适用品种和技术在缅甸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较高的,包括水稻、玉米、蔬菜等品种,但要在当地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示范还要经过当地的管理部门审定和批准后才行。而且缺乏较大型的农业企业进驻缅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双边合作的层次还不够高,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人员互访交流、共同实施项目等方面,没有形成以企业为合作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缅甸的自然条件优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大多能自给自足,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出口以普通大米或碎米为主,缺乏高端品种,但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也难以提供相应的科研保障经费,这跟整个国家的体制和经济实力有关。3 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前景3.1 合作潜力3.1.1 广西拥有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从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来看,广西拥有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等农业科研院所[6],各地市皆设有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农业科技涉及的产业领域来看,已形成包括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包括大宗蔬菜、特色蔬菜)、水果(包括热带水果、温带水果)、畜牧(包括以鸡鸭为主的家禽、以猪牛羊为主的家畜、特种养殖等)、水产(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等完整的产业科研体系。从农业科技创新链来看,已形成覆盖种质(品种)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扩繁—高效栽培、养殖—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完整的创新链条。3.1.2 广西农业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在品种选育方面,在通过审定品种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对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突破性品种也不断涌现,如‘丰田优553’、‘特优582’等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入围华南稻区米质最优的超级稻品种,有效推动华南稻区杂交水稻优质化的进程;“桂单0810”打破了广西玉米市场长期以来被国外玉米品种垄断的局面,成为广西种植面积最大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自主育成的‘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等家蚕品种饲养量占全区蚕种饲养总量的98%以上,桑蚕育种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十二五”以来,共有7个畜禽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广西孵化的地方品种肉禽苗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成果获奖方面,2012~2018年广西农业科技领域共获广西科技进步奖277项,其中特别贡献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66项,每年获奖项数约占总获奖项数的21%~31%。截至2018年底,广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以上,其中水稻78.50%以上,甘蔗60%以上。3.1.3 桂缅农业科技合作前景广阔尽管缅甸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缅甸拥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资源,且较好地保持了品种的原貌;缅甸的农业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目标明确,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7]。随着缅甸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其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将与日俱增[8]。因此,一方面,广西可以通过引进缅甸独特的地方品种资源,如耐淹水稻资源,耐热蔬菜等,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将其优良基因导入广西品种,实现品种资源共享,扩充广西品种资源库,为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供育种素材[7]。另一方面,广西与缅甸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条件相似,广西的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更适合在缅甸的推广应用,着眼于开发缅甸丰富而肥沃的土地资源,提升缅甸农业发展水平,应切实加大广西农业科技进缅甸力度。缅甸农业产业与广西农业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依靠农业科技大幅提高缅甸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对缅甸来说迫在眉睫,而且为广西丰富农产品供给来源、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2 合作方向笔者认为,广西与缅甸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产业应该包括:水稻、豆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花生、水果、蔬菜、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鸡、猪、牛、羊等畜禽,渔业(淡水养殖、海洋渔业)。合作研发的重点领域应包括:遗传育种、生态高效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生态高效养殖、农作物采收技术、初加工及贮藏保鲜技术、乳品等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研发等。主要任务:一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可通过在缅甸各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示范推广缅甸亟需的高生产力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二是基础研发平台建设。包括种质资源库(圃),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促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作物(畜牧、水产)良种改良中心,开展遗传育种研究,以提升地方特色优势品种的生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种;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开展农作物病虫害联合防控、生物技术、生理生化等应用基础研究。三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农业人才教育,高层次人才访学、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等。4 促进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的措施建议4.1 加强顶层指导围绕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即将广西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积极争取国家将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纳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给与项目稳定支持。加强与云南、四川、海南等省的沟通合作,联合相关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开展对缅农业科技合作[9]。建议由相关省份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对缅农业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对缅农业科技合作相关重大事项提供决策支持,包括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合作战略研究、研究制定总体合作布局和重大项目指南、指导相关主体实施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评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实施效果等。4.2 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广西与缅甸农业科技合作整体框架,并促成政府间、科研机构间、农业企业间签署合作文件,明确双方农业科技合作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合作机制、保障措施等。建议将对缅农业科技合作纳入自治区财政项目资助体系稳定支持。针对双方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中涉及的人员互访、实验仪器设备、物资材料运输等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提供绿色通道[10]。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支持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海外农业科研团队,针对与不同国家开展合作的需要,组建相对稳定的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团队,对研究团队在项目申报、小语种等亟需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4.3 鼓励支持相关主体积极参与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区内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申报对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与缅甸的合作交流,将农业科技合作打造成广西与缅甸合作的样板和标杆。同时,要积极引导、支持涉农科技企业到缅甸投资兴业,通过经营农资、农机设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园等,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现代农业科技要素的示范、推广,并通过“干中学”培养当地农业科技人才,更高效地促进双方农业科技合作交流[11]。4.4 加强研究和服务加强对缅合作智库建设,支持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建设缅甸农业研究智库,稳定支持智库对缅甸农业发展、农业对外政策、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编制桂缅农业合作指南并适时更新,为相关人员开展对缅农业合作提供指导和保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桂缅合作大数据平台,及时发布缅甸资讯、合作信息、项目进展、研究动态等,为相关主体提供实时、快捷的信息资讯。加强与缅甸农业部门的合作,开展农业发展状况调查,建立缅甸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为分析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参考文献[1]范梓萌.莫道君行早 是处有亲朋——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N/OL].新华社,2020-01-19[2020-01-19]http://www.gov. cn/guowuyuan/2020-01/19/content_5470555.htm.[2]杨秋.桂缅合作多点开花.[N/OL].广西日报,2020-01-10[2020-01-10]http://www.gxzf.gov.cn/gxydm/20200110-789566.shtml.[3]投资促进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缅甸)[EB/OL].(2019-03-16)[2020-04-30]https://www.ccpitcq.org/html/content/19/03/3102.shtml.[4]温国泉,韦幂,兰宗宝,等.缅甸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中缅农业国际合作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50(6):1392-1398.[5]彭媛媛,关妮纳.加强合作 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立[N/OL].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2018-09-17[2018-09-17]http://www.nanning.china.com.cn/2018-09/17/content_40505591.htm.[6]李小红,孔令孜,宁夏,等.新常态下广西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7):11-16.[7]韦锦益,黄敏瑞,赖志强,等.缅甸农业畜牧业现状与发展简报[J].广西畜牧兽医,2012,28(2):86-89.[8]周行,李小红,刘忠,等.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走出去”现状与建议[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2 098-2 102.[9]郭超然,云倩,黄智.中国与东盟农业科技合作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9,25(10):73-77.[10]关昕,胡志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科研单位“走出去”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5):120-126.[11]张鑫.中国—东盟跨境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与发展路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34(1):5-13. 本刊常用量单位的符号与名称对照表?

文章来源:热带农业科技 网址: http://rdnyk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7095.shtml


上一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模式与新时期发
下一篇: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_科技情报动态监测与技术预警体系优化与实践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热带农业科技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